顏文字 (Emoji) 只是一種的年輕族群的風潮嗎?事實上它並不是想像中這麼的「年輕」,故事可以回溯到前互聯網時代、電腦人們使用打字機撰寫文章,甚至更早!
本篇文章將會探討和 Emoji 相關的過去,以及它的未來。
簡單來說顏文字是一張圖片可以做為數位的文字去編寫、傳遞,在數位裝置上,顏文字就相當於一個文字,不過看起來卻是一張圖片!它們會被嚴格的篩選和標準化,形成一種全球共通的語言與文化。
在統一碼(Unicode)出現之前,有上百種的編碼系統,也代表了不同的裝置使用不同的代號去表達字體,造成了許多的混亂,但在現今能夠肯定不管是輸入英文、中文、日文……等各式國家的語言,都能在不同平台和裝置上被正確的解讀和顯示,也正是幸虧有了統一碼的編碼標準化。
於 2010 年統一碼聯盟對 Emoji 進行了標準化,十年後,基本人們都能期望在應用程序、設備上使用到一套統一的 Emoji 。
Emoji 是對文化與地域開放包容的,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新的表情符號提案,並且可能在一年多的過程中,衡量是否新增於目前的符號集中。
說到顏文字,就必須回顧它的老祖宗 —— 表情符號。 表情符號是一種以標點符號、數字、文字所組成的圖像來表達稱為,像是
使用各式文字符號來表達情緒並不是一種現代才出現的概念,不過確實因為個人電腦的興起而廣泛流傳,這樣使用現有文字拼湊來傳達個性的符號是前互聯網時期特有的文化,至今我們仍舊還是可以很常見到 「Emoticon」 的身影。而「Emoticon」在日本也被稱為「Kaomoji」,「Kao」在日語中具有“臉”的意思,而「Moji」則是有角色的意思,也就是「顏文字」。
如今在網路上找到各式的圖示與圖片都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前互聯網時代,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像是更少獲取圖片的管道、存儲裝置有限、差勁的圖片品質……都是圖像字體誕生所瞄準解決的問題之一。
打開電腦,依舊能在作業系統附贈的字體中見到牠們的身影,「Wingdings」就是這樣一款專門為了圖像而生的字體,對於這個主題有興趣可以看看 Vox 的 Why the Wingdings font exists。
綜合以上,事實上 Emoji 在 90 年代就有被人們創作為字體所使用的跡象,那麼更早以前呢?進入打字機時代。
顏文字作為一種字體的歷史可以回朔到早期打字機需要打印一些花紋於文件上,於是人們開始將各式各樣花俏的圖案、字體刻印於打字機鉛印上。作為一種節省時間的手段在圖像更難以製造的年代,是不是像極了印章了呢?。
簡略了解了 Emoji 的歷史,說到底,現今第一個 Emoji 到底是由哪裡開始的呢? 由 SoftBank 於 1997 發布了 SkyWalker DP-211SW 手機。這是已知的第一款包含一組 emoji 作為其字體一部分的手機,當時的 emoji 仍是黑白的並且只有 12x12 個像素的大小。 原初的 176 個 Emoji 現今被永久於紐約現代美術館,這是一項特色標註了人們在新的時代使用獨特的方式去傳達訊息 —— 全新獨特的,全人類都能解析的視覺語言。
文字是乘載人們溝通的橋樑,而表情符號絕對也是文字的一種,在極早以前,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便熟悉以這樣的方式去溝通,Emoji 就像文字、字型一樣,可以更自由的帶給觀者不同次元的感受和體會。
世界 Emoji 日訂於7/17